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教风学风建设,伟德国际victor1946召开系列教师座谈会,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研讨课程思政,广泛听取、收集教师意见及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多维联动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王洪喜院长、程新峰书记、曹蔚副院长参会解决问题,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师德铸魂:法治与育人并重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学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指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教师法》中教师的义务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重要内容。通过此次学习,全体教师明晰自身权利与义务,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依法执教水平,保障合法权益。会议强调,教师应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将法律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教书育人与依法执教有机结合,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思政赋能:协同教研促融合
机械制造系座谈会聚焦课程考核评价规则、课程质量报告与成绩分析报告的关联以及课程考核资料电子化等问题,提出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时间过早等实际问题。同时,“思政课+ 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机械工程职业素养”为主题,就课程思政案例建设、切入方法、实施效果评价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立军、赵煜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政治理论和方式方法的建议,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实践强基:规范管理与创新并举
实验中心教师座谈会围绕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展开,涵盖实践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案调整、实习时间与教学安排优化、课堂教学参与度提升、实验室管理规范落实以及实验教师安全意识提升等关键议题。会议强调,辅导员和实验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利用新技术和教学辅助系统改进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跨学期项目制课程,如CDIO 实验中,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精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
智能制造与工业工程系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学资料需进一步修改,大四学生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时间,监考信息发布不集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规范教学资料归档要求,确保智能制造与工业工程专业所有课程做好评价工作;加强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的结合,确保毕业设计内容与企业实习相关,并确认企业有指导老师参与联合培养;增加监考确认环节,通过学院、教研组双提醒以及教师教务系统确认,确保监考工作顺利进行,保障教学秩序。

质量提升:多维度探索教学优化路径
设计系教师座谈会集中讨论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实施、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等问题。老师们分享了利用大作业、讨论题和项目作业等方法进行过程性考核的经验,同时也指出了可信性、区分度不足及抄袭问题等挑战。在数字化教学方面,强调在线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和建设线上资源的重要性,以提升教学质量。课程评价方面,老师们关注评价标准不一致和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呼吁学校提供更明确、统一的评价体系。此外,还探讨了课堂管理问题,如学生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寻求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思政引领:课程建设的深度探索
机械电子系深入讨论思政课程建设,薛媛老师分享了《热工基础》的思政部分建设情况,展示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融入。同时,学习了教学资料归档的新要求,并讨论了该规则的合理性,为后续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

技术革新: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辩证应用
在系列座谈会中,多位教师提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问题。张震指出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做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现象,张静静则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案例存在明显错误,实例和数据均为编造。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近日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 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旨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规范使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应培养学生批判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维,学会辩证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答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习,提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系列座谈会,学院提升了老师们的师德师风水平,深入了解了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给予解决或作为关注重点问题后续解决,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刘雅文 图:各教研室 编辑: 审核:曹蔚